央广网长春1月9日消息(记者张学龙)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2024年,吉林省粮食总产达853.2亿斤,连续四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并首次跨上850亿斤台阶,粮食总产量全国第四位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吉林农业一直在砥砺前行。

吉林农业需要新质生产力

时间再倒回至2024年上半年的4月22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在会上表示,吉林省将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万亿级现代化大农业。

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吉林将承担全国1/5的任务,增产200亿斤,让每个中国人的饭碗里装进更多“吉粮”。

这是吉林人进一步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应有担当,根本出路在于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下功夫。

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吉林农业的新质生产力何在?

时间再倒回一个月。

2024年3月14日,吉林省委副书记吴海英在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一份《决策咨询要报》上作了重要批示。

吴书记批示的这份《决策咨询要报》的题目是《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抢占激光农业新赛道——关于我省加快发展激光农业的对策建议》。

《对策建议》明确提出了“激光农业是科技优势明显、经济效益突出的新赛道。”

这份《对策建议》的起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王立军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委决策咨询委员、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牵头,对激光农业在吉林的应用提出了中肯而又实际的建言。

同时指出:吉林省主粮增产面临瓶颈,亟需技术、良种、农机能力的提升!

……

长春生态大街2201号启动的吉林农业新赛道

“再过十几天,你来就更好了,这儿就大变样儿了!”站在长春市生态大街2201号的院内,吉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院长于合龙教授站在寒风中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他牵头的项目,他同时也是吉林智慧农业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

他还是吴海英书记批示的《对策建议》的建议人。他指给记者看的生态大街2201号的一处狭长地块上要变样儿的地方,正是东北第一家智慧农业研究院的智慧农业试验基地。

荒地上忙碌的农大人(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时值2024年岁末,凛冬已至。

但在生态大街2201号这一地块上,忙碌的人身上好像都冒着热气。附近的居民却只记着,这块地在一两年前还是荒地,由于临近高速,地块已荒废了多年。

吉林农业新赛道启动的东风让这块学校的荒地变“废”为宝了。

据于合龙教授介绍,之前由于历史原因,该基地大部分土地都荒着,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为此,研究院与长春振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对基地进行改造。合作形式为横向课题,企业提供研发经费,研究院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企业自筹经费对基地进行运营和基础设施改造。目前已完成覆土、主要道路硬化及部分试验设施、物料设施的搭建,基本达到了智慧农业技术示范的条件。

接下来的工作是进一步提升完善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要确保示范基地的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达到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也就是于合龙教授前面说的“要大变样儿了”,这些都是在为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物理条件。

按照规划,这个基地要建设智慧农业试验设施,主要以激光农业试验设施为主。

初具规模的智慧农业基地(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可以说这将是吉林省应用激光农业的一块专门试验区,用于试验和展示最新的智慧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智能灌溉、作物生长监测等。同时,基地还将建设智慧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向公众展示智慧农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包括智能农机、无人机、遥感技术等。通过互动体验和多媒体展示,增强公众对智慧农业的认识和兴趣。

基地内的展示区(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还将设计科普教育项目,通过讲座、工作坊、田间学校等形式,向学生和公众普及智慧农业知识。与学校合作,开发研学旅行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现代农业技术。

可以说,这个基地建成后,它将成为城市里的“农业试验田”,是距离学生最近的农业科普基地。

激光在农业上如何应用的科普

对于激光在农业上究竟如何应用,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于合龙侃侃而谈,给记者完成了科普。

据了解,激光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但直到如今,人们最熟悉的还是它在医学上和工业上的应用,例如激光脱毛,激光切割等等。

其实激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我国就有5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主要集中在土壤元素分析、激光生物刺激、土地平整、杂草防治方面。

目前,激光除草机是最为人所知的激光应用技术,今年夏天农博会的智慧农机展区,由吉林大学研发的智能激光除草机曾引起很多人关注。无人驾驶的激光除草机,不仅可全天候作业,而且定位误差在毫米级,让农业告别生化除草剂,对有机农业而言,还可以省掉昂贵的人工除草成本。

其中激光生物刺激方面应用最多,特别是用来育种。种子经过激光照射后,可以大大提高产量。

激光农业并不是才产生的新鲜事物,为啥之前普通农户应用比较少呢?成本问题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

对此,于合龙教授说经过多年技术迭代,目前农业应用激光技术成本已经大大缩减。

为解决温室光照不足的问题,吉林省推行大棚温室安装补光灯,但因目前大部分采用LED或高压钠灯等,能耗过高导致使用率极低。

于合龙教授和团队实际测算过,目前温室大棚多采用LED照明辅助,这无疑意味着电力成本的增加。而随着新一代激光光照的出现,亮度达到了LED的两倍,光电转换效率高,成本上要比常用的LED灯便宜四分之一。在一亩地的温室大棚,一个月才耗3度电!

而且在温室大棚使用激光光照,植物成长速度比一般自然生长的植物快了近乎三倍。在光照不强的冬季,利用激光植物生长灯和温室大棚,可以种出绿油油的蔬菜,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中所需要的叶绿素、花青素及胡萝卜素,使蔬果提早20%时间采收,增加三至五成的产量,更提高蔬果的甜度且减少病虫害。

“现在正值草莓的生长期,如果种植户用上激光技术,草莓至少提前一周就可以上市,先成熟先赚钱!”于合龙教授笑着说。

于合龙教授向记者展示激光促香菇生长(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于合龙教授并不是纸上谈兵。201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国信农业、浙江长芯光电四家单位一起合作,在吉林省开展了主粮增产、果蔬增产提质、中草药提质等领域的科研合作及推广示范。

经过近四年的积累,发现激光可以有效促进作物生长,节能效果显著。相对于主流的LED光源,激光每平米0.3瓦能耗产生的效果,相当于LED每平米50瓦能耗效果。同时,激光可以有效激活植物的光合作用、抗逆抗病蛋白表达,在增强植物自身抗病能力同时,提高营养吸收效率,实现快速生长和增产提质。

于合龙教授和团队从2020年至今,分别在国信现代农业柳河基地、镇赉县白沙滩基地、江西上高基地、海南广陵基地,开展水稻的育苗、制种补光试验,亩均增产分别达到27%(有机)、11.2%(耐盐碱)、9.5%(早稻)、27.6%(制种)。并在全国20个省份120余处,开展激光农业设施果蔬试验示范,取得平均增产20%以上的良好效果。激光辐照种子,可以显著提高大豆和玉米的发芽率,增幅可达30%至60%,秧苗活性显著增强,种植试验同步进行中。上述试验示范中激光照明的亩均综合能耗是传统光源的1/30,目前亟需规模化推广。

基地内的示范基地展示(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而且激光还可以促进畜牧渔业抗病增收,激光养殖也是养殖业的重要方向。

以上说的在农业作物以及畜牧渔业上的应用,都是生态大街2201号的实验基地将来重点展示的。

如果激光广泛普及应用到农业中,对推动农业的发展一定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且在2023年,吉林农业大学就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光农业交叉学科,并引进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杨明来研究员到吉林农大工作,加强了吉林省光学农业高端人才储备。

激光农业团队中不仅有于合龙教授、杨明来研究员“坐镇”,还有博士梁雪梅,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研究员秦莉,博士贾鹏等等,可谓“星光”熠熠。目前,吉林省在激光农业技术层面拥有一年以上领先优势,在产品制造方面拥有两年以上领先优势。

“在这条农业新赛道上,吉林农业将大有可为!”隆冬时节,于合龙教授和记者站在生态大街2201号的旷野中,北风朔朔,他却越说越兴奋,“让激光点亮农业丰收!”

生态大街2201号的光芒将成为吉林农业增长的密码(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2023年全省粮食增产进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通过光照调节是打破农业增产瓶颈的最优路径。亟需利用激光农业技术提升优良种苗培育、设施农业增产、农机换代升级等关键工作,保障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顺利实施。

生态大街2201号的光芒,将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启梦领航。

编辑:张学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