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11月23日消息(记者张学龙)11月15日,在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上,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向与会者推荐《先生向北》这本书,“我看了两遍,很受教育。”黄强介绍说。
《先生向北》记载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全国顶尖的自然科学家、艺术家、文化大家,来到东北。而促成这一批文化奇观的,则是懂文化、敬文化、爱文化的匡亚明、宋振庭等优秀领导干部。
省委书记推荐的《先生向北》(央广网发 吉林大学供图)
繁星闪耀东北,在滚滚向前的年轮里,“北上精神”,经久不息……
其实,《先生向北》在吉大引发的激荡已经很久了,改编成话剧自2023年4月开始首演后,受到广大师生空前地“追捧”。两年来,由同名著作改编的《话剧》演出了35场,在广大学子中引发强烈共鸣。
话剧海报(央广网发 吉林大学供图)
记者采访过程中遇到的两位特殊的演员,他们讲述的参与《先生向北》的“特别”经历,更是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这段经历是在今年4月22日晚,是学生版《先生向北》在吉林大学鼎新楼剧场在2024年的首演。
这部话剧改编自中国作协会员、长影集团副总经理鲍盛华的长篇历史文化随笔《先生向北》中部分章节,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匡亚明、唐敖庆、于省吾、高鼎三、余瑞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一路向北、汇聚长春,为吉林大学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夯基垒台、架梁立柱的故事。
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吉林大学供图)
结尾时,舞台大屏幕上53位先生的名字逐一闪亮,每一位先生都会说出自己发自肺腑的独白——“一日归属吉大,一生念念不忘!我愿化身一截粉笔,将最好的年华书写;我愿化身一盏孤灯,照亮万千学子的人生!”……最后,屏幕上出现“黄大年”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台上是吉林大学多个学院爱好戏剧表演的学生,台下是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亦或明天的小师弟师妹们。
对于他们来说,先贤们名字已成传奇,“黄大年”是最近的一个。
鼓掌的学生中,刘政昊和郑新伦或许不是最热烈的两个,但却是最特别的两个。
作为演员之一,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刘政昊的掌声是送给台下的观众的。
刘政昊(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彼时他的角色是配角高鼎三,而距离正式演出还有不到20天时,他的角色还是男一号陆小北。导演说他的表演功力达不到演出要求,他的角色临时被调换。这是2024年4月初的事儿,暖气已经停了,外面春风正暖,可是刘政昊心里冰凉,满是苦涩。据几个月来一直在拍摄这部话剧纪录片的新闻学院的苏寒同学说,刚刚接到通知时的刘政昊,在没人的时候嚎啕大哭。
吉大化学院大三的学生郑新伦的遭遇更差,他在剧中的角色,因为被批评艺术表现力把握不到位,直接被砍掉了。
郑新伦(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 摄)
这可是吉大的年度大戏,受关注可想而知,演不上的失落也可想而知。
在两个多月的排练中,刚开始两个人都对话剧中的台词感到大且空,那些先贤们距离他们太远,总让他们觉得念白时不好意思。但通过一次次地围在一起念剧本,特别是最后一幕有黄大年的名字,这是距离他们最近的一位吉大先生,刚刚来到吉大时,黄大年事迹就已经非常熟悉了,参观黄大年纪念馆时曾经被深深感动,于是渐渐地熟悉剧情,二人都被吉大的前辈们所感动。
排练了两个多月,两人都被前辈们的精神所感染,这种感染力使得他们在被撤换角色时自觉产生了“大局为重”的想法。
于是当下一次排练还未开始的时候,刘政昊已经背熟了所有的新角色的台词。
坐在记者对面,刘政昊还能字正腔圆一字不差地把原来男一号的台词背下来。对他来说,剧中六七十年前那么多来到苦寒之地的先生们,以及距离最近的黄大年,他们敢于开拓,甘于奉献,是应该让人一生铭记的,个人的这点得失微不足道,但动情处依然忍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1950年代的吉林大学,群星荟萃,某种程度上不亚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群贤毕至的西南联大。只不过一个是和平年代,一个是烽火岁月。
但艰苦卓绝的感受几乎雷同。刘政昊出演这部戏,就是用现在年轻人的生命对话老师们的生命。
像他们这样,在这个演出季即将开始时被撤掉的还有四五个。
在化妆间,没有角色的郑新伦依然在给同学们打气助威。
直到如今,他的台词却依然记得和之前一样清楚。对他来说,这个经历很难忘,不仅是跨界过了戏瘾,还让先生们至诚报国、兴教育才的家国情怀,通过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真实形象带给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巨大冲击。
从匡亚明、高鼎三、唐敖庆到黄大年,一路向北,一代代传承。
省委书记黄强在全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上郑重向与会者推荐此书,意义深重——人才已经成为驱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动力。
如何赓续“北上精神”,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招贤纳士,让创新“第一动力”充分释放,让吉林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第三个十年以更高质量谋划推动振兴?
《先生向北》对“吉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