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吉林分网

焦点新闻 | 今日吉林 | 财经 | 文化

 首页 > 新闻最关注 > 正文

2018年长春市中考数学学科试题评析

2018-06-29 10:01   来源:中国吉林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中考数学试题历来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中考数学的导向功能更是引领数学教学的风向标。已经揭开神秘面纱的2018年长春市中考数学试题究竟难度如何?有哪些特点和亮点呢?吉林省新教育集团数学特级教师金颖与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孙海洋两位老师,接受了访谈,并从专业的视角对今年的中考试题进行了分析与点评。
  两位专家认为这是一份有诚意的试卷,与2017年中考试题做了很好的衔接与平稳过渡。试卷体现了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试题难度循序渐进、缓步上升,相邻题目之间的难度系数没有大的起伏,消除了学生入手难、难入手的恐惧心理。题目既似曾相识又感觉陌生,避免了原创试题带给考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两位专家还认为今年中考数学试题彰显了知识与能力并重、传承与创新共生的特点。
  试卷中有近 70%的题目是基础性较强、与教材难度相当的题目,充分体现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同时也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让大部分考生在这炎炎夏日、在多年的数学学习中能学有所得、考有所获。
  一、注重对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试卷中有7道试题都赋予了实际情景,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与社会热点的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未来,渗透试题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解题”的能手变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
  试题背景涉及到建筑、测量、剪纸、添置教学设备、工厂人员管理等问题,旨在通过学业考试这一倍受瞩目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如第20 题,这是一道统计问题,统计分析是研究随机现象的重要数学技术,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本题在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基础上,着重考查了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并进行定量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题目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固化到解题上,而是让学生用统计思想解决工厂人员管理问题。
  二、注重对学生从“应试”到“提升素养”能力的考查
  试卷以数学应用、数学推理、数学交流为核心,多角度、多层次对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建模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行考查。
  通过设置探究型问题、开放型问题、操作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和运动变化型问题,考查学生数学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如第17题是操作型问题,第18题是应用型问题,第22题是探究型问题,第23题是一道运动变化型问题,也是大家常说的动点问题。第23题的运动方式中规中矩、风格清新、思维路径通畅,体现了对数学本质的考查。
  三、注重求解方法的公平化与思维方式个性化的考查
  今年试题在解法上既关注通性又兼顾个性,90%的题目涉及的方法皆为通性通法,兼顾了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在理解题意、选择解法、思维切入等方面的差异,确保求解方法的公平化。同时又能尊重个性思维,分层设置了能反映不同学生思维特点、体现区分度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各自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如第21题,此题侧重从数量关系和图像变化中研究问题,考查的是通性通法。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本题设计了问题串,层层递进,在问题的解答中体现学生的思维活动,了解学生过程性目标的达成情况。体现了“低起点、坡度缓、步步高”的分层考查的特点,有利于考生拾级而上。
  如第24题,旨在对学生分析、理解、归纳、转化等综合能力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考查。题中蕴含多种运动元素,在矩形与抛物线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对两个相互关联的二次函数进行本质的考查。本题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发展的思想。
  结语:
  知识与能力双足并重,传承与创新双翼共生,这不仅是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也是未来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与趋势,更是数学教学的“晴雨表”和“红绿灯”。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数学学习既要抬头看天还要低头看路,根据“晴雨表”和“红绿灯”科学寻找学习路径。数学教学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要回归课堂、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回归能力培养的正确轨道。关注数学的本质和聚焦思维的培养永远是数学学习永恒的主题,更是中考取得高分的王道。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刘晓宇

责编:王永珍

相关新闻

精彩博文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