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吉林分网

焦点新闻 | 今日吉林 | 财经 | 文化

 首页 > 新闻最关注 > 正文

吉林省辽源市资源枯竭“转型十年”成效显著

2017-09-30 11:20   来源:央广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央广网辽源9月29日消息(记者 王永珍)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面积约5140平方公里,辖东丰、东辽两县,龙山、西安两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30万。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因煤而衰、因煤而转型的城市。煤田自1911年开采至今有百余年历史,经济发展一度受益于煤,也受制于煤。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加之产业结构未及时调整,经济发展逐步陷入低谷,大量企业关停、工人下岗,在岗职工工资长期拖欠,据数据统计,居民收入最低的时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20%。基础设施老旧,城市功能退化,大片棚户区和城中村得不到改造。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群体性上访不断,生态环境恶化,东辽河污染严重,占城市建成区43%的采煤沉陷区无力治理。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辽源党政领导班子认识到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转早主动,不转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下定决心带领全市人民踏上重生艰难的转型发展之路。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给陷入困境的辽源点亮了一盏明灯。2003年,辽源提出了“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工作转型”的三大转型发展战略,正式开启转型发展模式。2016年,辽源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66.85亿元,是2007年的3.54倍,占全省经济比重由3.8%提高到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63亿元,是2007年的6.6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6.24亿元,是2007年的3.3倍。重点接续替代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3.5%,传统的采掘业由15.8%下降至3%。全市科技贡献率达到57%。院士工作站发展到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到2个,省级研发中心、中试中心发展到34个和3家,省级创新型科技企业27户,建设国家、省级科技孵化器(含众创空间)8个,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批建设。累计投资131亿元,拆除房屋439.31万平方米,9.48万户矿区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居民喜迁新居,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4.2平方米增加到22.3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由354.6万平方米增加到1900万平方米,城市24小时供水率提高到97%。城市垃圾、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539元和11767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累计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1.4%。简单的几组数字,概括了辽源转型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成绩源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源自于国家和省发展改革委等各方面的强有力支持,源自于全市上下创新探索和艰苦实践。
    一是牢牢把握第一要务,聚焦转型升级,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经济转型和产业体系重构,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新的产业支撑体系逐步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个特色优势产业占比达20%,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7:57.3: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加近200亿元。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绿色有机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东辽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东丰县被评为2013-2015年度全省县域综合考评先进单位。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提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达58.8%。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养生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4%,民营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90%,主要指标增速始终处于全省前列。先后争取到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信息惠民和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等30多个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
    二是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着力释放发展活力,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快发展动能转换,行政审批、财税体制、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金融、农村户籍、粮食流通体制、供销社综合改革等农业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化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深层次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着力推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每年滚动实施150个左右工业技改项目,投达产项目贡献工业产值增量的80%。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法检两院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生态文明、民主法制和文化、社会体制等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累计建立96个各类研发中心,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获批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服务提质提效,不断优化投资环境,2016年我市“放管服”改革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第一。拓展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空间,引进域外资金年均增长9.8%,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6%。推进辽源经济开发区及县(区)工业集中区扩容升级,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趋势正在形成。
    三是着力推进辽源特色城镇化,全面提升基础建设品质,城乡面貌日益改善。坚持把辽源特色城镇化作为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建设机制和以城带乡、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辽长铁路、伊开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顺利推进,辽源机场前期工作正式启动。调整完善城区发展规划,协调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南部新城建设。持续推动东辽河、大梨树河等城防工程和城区街路、桥梁、景观建设,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实施畅通工程,城市环境明显改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南部新城“四馆”、职教园区、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建设。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东丰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城镇化试点,辽河源镇被列为国家级特色小镇,金州乡省级特色城镇化示范镇建设进展顺利。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污染防控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善。
    四是致力于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累计投资503亿元,完成民生实事409件。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服务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成功举办首届辽源国际琵琶艺术节和“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承办了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6%和9%。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坚持打好扶贫攻坚战,统筹实施“六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创新推出“五点双享两救助”保障机制,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显著,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有序推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辽源在2005年和2006年两年的国企改革攻坚中,通过大面积、多形式的对国有企业改制,已基本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格局。目前,辽源市的地方工业企业已全部退出国有。全市共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和实施并轨试点的企业474户。全市通过破产和债权回购等多种方式,共化解企业债务78亿元,盘活资产49亿元。通过企业改革和并轨试点共解除职工劳动关系5.9万人,重新安置就业3.6万人。随着国企改革目标的完成,企业的产权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企业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到,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棚户区改造方面。辽源市城区棚户区占地总面积达到13.6平方公里,居民10.6万户、29.7万人,占城市人口63%以上。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建成了一大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住宅小区,改变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市的城市转型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截止目前,市本级40片棚户区已经彻底改造了37片,累计完成拆迁9.56万户 ;拆除棚户区房屋439.31万平方米 ;开工建设回迁住宅799.5万平方米 ;安置回迁居民9.48万套。棚户区人均住房面积也由改造前的14.2平方米达到改造后的22.3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31亿元。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辽源市目前有国家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2个,分别为辽源煤矿灯塔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和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设计治理面积4.06平方公里。其中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分两期,分别为辽源煤矿泰信、西孟塌陷区治理区(一期)和辽源市东采矿场区、老五坑及周边地区治理区(二期)。经过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截至2016年末,共获得中央资金192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100万元。累计恢复治理面积619.7公顷,其中:耕地246公顷;林地205.76公顷;草地36.14公顷;公共设施60.2公顷;水域71.6公顷;植树80091株。辽源市为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力推进了矿山环境治理、水源地保护、东辽河流域整治和大气污染防治,每年都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二是加快培育发展内生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效益为核心,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以建设精品农业市和畜牧业强市为主攻方向,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之路。正在打造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已有吉米飘香等11户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入驻,流转土地6.4万亩。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我们突出发展主导产业,逐步提升装备制造业层次,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业链条。同时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高精铝加工业依托利源精制、麦达斯铝业等8户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创新技术产业基地突出“精制”,医药健康业依托莎普爱思、东丰制药、博大制药和亚东制药等重点龙头企业突出“优化”,蛋品加工业依托金翼蛋品、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龙头企业和园区突出“循环”,纺织袜业依托东北袜业园、欧蒂爱袜业等重点龙头企业突出“品牌”,新能源产业依托鸿图锂电、香港中聚等重点龙头企业突出“扩张”。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速钢铁、煤炭、水泥、建筑机械、矿山装备等传统行业去产能、搞技改和转产新产品,鑫锐工矿、重科机械、云动力等一批原生产工矿机械配件、建筑塔机的企业正在向城市智能化立体停车设备、汽车零部件、智能夹具和机器人零部件等方向转产,并已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接续替代产业已撑起了半壁江山。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坚持先提质、再提速,重点培育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服务业新业态,加快传统服务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近两年,我市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电子商务线上交易额年均增长30%左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三是全面统筹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经济转型的根本目的是造福民生。近年来,我们把本级财力的70%用于民生支出,每年办结一批惠民实事。通过发展产业、创业带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左右。随着重点产业快速发展,部分骨干企业遇到招工难问题,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辽源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辽源城乡居民收入目前处于全省中等水平,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城乡低保标准均按政策连续多年调整。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275个,已累计投入3.23亿元,实现稳定脱贫1万余人。
    四是着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我们把“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和软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府服务,为投资者、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已建立公布了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成运行了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已精简75%,审批时效提高55%,非行政许可事项实行零审批。企业“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等改革取得实效,累计新增登记市场主体8.3万户,小微企业每年新增400户以上。
    坚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2016年辽源市“放管服”改革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第一。由于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省领先水平,2016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8.4%,民营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在城市建设上,累计制定各类总体规划、专项规划21个,规划执法的力度逐步加大,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日趋规范化。近年来,我市建成和在建2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50.9公里。同时,还推动了“智能电网”、“气化辽源”、“引松入辽”等重点工程,市政道路、供排水、供热、燃气、通信等市政设施得到全面更新,“智慧辽源”建设使城市管理提升到新的水平。
    辽源东北袜业园是全国第一个由民营企业建设的袜业集中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主营业务为袜业园区开发、运营、产业链条综合配套服务及生产、研发、检测、培训、交易、物流等,产品以棉袜为主,兼有内衣及产业链条配套产品等。袜业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开发形成了男士袜、女士袜、儿童袜、运动袜、保健袜、军工袜等六大系列5000多个花色品种和33个自主品牌,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级小微企业示范基地。截止目前,各类入园企业达到1210户,其中织造企业411户,拥有袜机3万台,产能接近30亿双,直接间接安置就业人数5万余人。棉袜生产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以上,被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棉袜之乡”和“中国袜业名城”。
    回顾辽源十多年来的转型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2年至2007年,是突出经济转型、致力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们以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为工作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全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提出培育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的三大产业发展思路。2007年我们将原有的“三大产业”提升扩充为重点培育成长性较强的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和纺织袜业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思路。第二个阶段从2008年至2015年,是突出全面转型、致力于协同发展阶段。2008年在省发改委的大力帮助下,辽源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这一阶段转型的侧重点开始由单一的经济转型向推进经济、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转型过渡。产业发展重点由原“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再次调整为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高精铝、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个特色优势产业。第三个阶段从2016年开始,是突出创新转型、致力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把发展思路调整为依靠创新转型升级,核心是培育和发展新动能。培育内生动力上,以项目集中和产业集群发展为着力点,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纺织袜业、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园区,实现园区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十多年来的转型发展让辽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2015年,辽源因落实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有效,国务院常务会议给予督查表扬,并给予专项建设基金、督查年免检、企业债申报直通车等一系列激励措施;2016年12月26日至28日,国家发改委振兴司组织东北四省区23个资源枯竭城市的同志到辽源市开展了第二次“学典型 促转型”专题调研学习活动,在推广了辽源的转型经验的同时,也使辽源学习到了兄弟省(市)好的转型工作方式、方法,取得了互学、互看、互促良好效果。
 

责编:王永珍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