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吉林分网

焦点新闻 | 今日吉林 | 财经 | 文化

 首页 > 成才 > 正文

打造引才、育才、留才的吉大“样本”

2019-01-14 14:43   来源:中国吉林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各单位无不努力培育、引进、留住优秀人才。作为我国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吉林大学通过深化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活力,打造出育才、引才、留才的吉大“样本”。

  一组令人骄傲的数字

  2018年,吉林大学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51人。其中,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专家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专家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人才从来都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近年来,吉林大学坚持以增强人才活力为核心,以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加强顶层设计,培养造就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这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打破藩篱,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无墨喷水打印成果再次登上国际顶级杂志,又在世界上引起一阵热潮。这事儿真牛,这人更牛!”临近寒假,走进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学生们对此依旧称赞不已。

  学生们口中的“牛人”,就是无墨喷水打印科研团队负责人张晓安。2010年,吉林大学的一道“求贤令”让这位小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到了母校。问及原因,他坦率地说:“选择吉大是被诚意打动。校长多次与我沟通,承诺到校后可以马上投入工作,科研经费和实验所需一切设备,全部由学校负担。”

  张晓安的成功,归结于吉林大学打破制度藩篱,推出的一系列人才新政,把重锤敲在了人才制度改革上。

  近年来,学校修订了《吉林大学人才引进办法》,实行预聘—长聘制度,优化制度环境和引人机制,做强引进人才增量。学校的人才引进制度与国际接轨,多部门联动切实推动“放管服”,确立中层单位人才工作主体地位,推行“一院一策”,将人才评价标准的制定下放给相关学科。这大大提升了人才制度的弹性,增强了用人活力。

  在人才评价环节,学校突显多元化评价,杜绝“唯帽子论”“唯论文论”等问题。近年来,学校优化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了《吉林大学高层次人才考核实施办法》,突出中层单位用人主体地位,建立由中层单位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校外同行专家共同组成的综合评价、学术评价和同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了督导联系机制和评估考核意见反馈机制,让高层次人才评估考核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有成效。

  放活人才管理、优化人才考核机制,吉林大学在打造“精细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实现了突破。近年来,学校已先后引进了张晓安、高峰、赖良学等多名高层次人才,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高层次人才纷纷前来任教。因为大师的来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也凸显出活力和水平。

  搭建平台,人才质量不断提升

  “外在输血”的同时,“内部造血”更是相得益彰。

  37岁的吉林大学电子学院教授白雪去年成为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她告诉中国吉林网说:“我们学院有一个“金种子”计划,就是把有潜质的年轻老师送到国外去深造和学习。我先后在葡萄牙和澳大利亚工作了5年。在这期间,我在科研上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计划,我也没有取得今天这样成绩的可能性。”

  2014年起,吉林大学电子学院先后选派了五批“金种子”到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借助国际学术高地提升“金种子”们的学术水平,然后返回吉大,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后备人才。目前,这些“金种子”中已经诞生出四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吉大电子学院院长卢革宇说“我们实施金种子计划实际是创造了内部培养人才的一种范式。虽然在短期内,我们会牺牲一下学院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形成更好的科研能力,最后成为吉林大学发展的优秀后备人才。”

  电子学院的金种子计划是整个吉大储备人才“培英工程”的前身。近年来,吉林大学扭转了不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不唯论文、不唯帽子、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不断优化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的制度环境,推行“一院一策”,给予学科充分的自主权。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孙俊奇说:“对于特殊人才引进,实行一事一议。只要是我们认为他的研究方向很重要,而且有挑战性,还努力去工作,我们都会给予特别大的支持,提供一个非常宽松的学术环境,哪怕他没有成功,容忍失败。”

  抓好软环境,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吉林,既没有北上广深的繁华富庶,也没有海外的优越条件。能留下来的都是想干事业的!”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蔡立东说,要为人才营造一种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软环境,让人才乐在其中,做到“进得来、留得住”。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房绍坤2017年来到吉林大学。当时他的亲人都在广东和香港,南方的大学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可他还是决定前往吉林大学任教。“我最看重的是这里的学术氛围,这里是干事业的地方!”他朴实地说。去年一年,房绍坤在中国顶级社科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学术上十分高产。

  像房绍坤这样因为环境选择留在吉林大学的人才还有很多。吉林大学电子学院教授张宇曾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纳米光电子学研究工作,获得过“香江学者奖”。虽然很多高校想挖他,但他还是选择留在了吉大电子学院。对此他总说,吉大尊重人才,为人才提供了干事业的一切便利条件,他的事业就在这里。

  营造人才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吉林大学近年来下足了功夫。2017年,领导小组召开7次会议,审议通过119项议题。学校印发《吉林大学学校领导直接联系人才制度》,通过“书记面对面”“校长有约”“人才工作交流会”等平台,与专家人才密切沟通联系。这些举措的目的就是加强与人才的沟通效果,做到人才在吉大干得痛快、干得出色。

  吉林大学还十分注重人才思想文化建设。近年来,学校制定了《吉林大学海外引进人才专题培训实施方案》,组织29名海归博士赴井冈山开展专题培训,其中5人在培训现场提交入党申请书。吉林大学还组织引进人才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让人才感悟吉大精神,树立理想信念。

  学校还构建完善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通过服务政策“组合拳”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定《吉林大学高层次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试行)》,学校完善了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规范了人才住房管理,改善了高层次人才居住环境;学校还开通了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和优先就医等服务保障“绿色通道”。

  目前,吉林大学已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12人次。其中两院院士10人,哲学社会学资深教授7人,长江学者59人,“万人计划”入选专家2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王晓东

责编:王永珍

相关新闻

精彩博文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