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吉林分网

焦点新闻 | 今日吉林 | 财经 | 文化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东丰两兄弟砥砺半生光大祖技 多彩农民画描绘生活留住乡情

2018-11-27 11:50   来源:央广网    打印本页 关闭

    

    这是记者时隔六年第二次采访李俊敏、李俊杰兄弟,弟弟李俊杰个人画室墙上的染料点子依旧是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的最好点缀。

中国乡村之声记者晁向荣(中)与李俊敏、李俊杰

  地处长白山分支哈达岭余脉的吉林省东丰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诗意的田园风光,让这里的人们天生就富有艺术的创造性。因此,这座在光绪年间被封为“皇家鹿苑”的中国梅花鹿之乡,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并称“三大农民画之乡”。作为东丰农民画的领军人物,李俊敏、李俊杰两兄弟可是相当有名。

  追溯东丰农民画的历史,不能忽略一个小山村——前秀水乡红榔头村。早在二百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家兄弟的祖辈就精通木匠、棚匠手艺,擅长剪纸、彩棚画、毛草纸画等民间美术。他们惟妙惟肖的绘画作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后来,村民李洪山受到母亲影响,常常为乡里乡亲做剪纸、刻木雕、彩绘棺材画、糊彩棚,而李洪山的两个儿子就是后来继承和发展东丰农民画的李俊敏和李俊杰。

李俊敏(左)、李俊杰接受采访

  20世纪70年代,李俊杰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那时候,山沟里没有报纸,也听不到广播,对知识、文化的渴望让他十分苦闷。为了排解情绪,李俊杰就开始比照着父亲民间画的样子,拿起笔画画。后来,李俊杰来到村里的磨米点上班。他发现,家乡的山山水水、身边可爱的乡亲和富有特色的生活习俗,不断地唤醒着他的创作欲望。

  谁都没想到,正是这个磨米点上的经历,开创了东丰农民画的新纪元。

李俊杰展示草稿

  李俊敏告诉记者,他们所上的中学就在磨米点附近,那时的俊杰有活儿就磨米,没活儿就画画。学校的学生看他画画挺好,就产生了兴趣,一来二去就有一伙人跟他画画,这就是东丰农民画的雏形。

  1975年,秀水乡成立了文化站,会画画的李俊杰成为了首任站长。1980年,哥哥李俊敏也进入文化站,一待就是30年。县里还专门为文化站几位优秀的农民画师解决了编制。李俊杰说,父亲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坐在身边看自己画棺材画的两个儿子竟然靠一支画笔转变了农民身份,改变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生活。而两兄弟也没有想到,红榔头村磨米点旁边诞生的业余美术小组,竟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出了4位大学生。

东丰中国农民画馆展示优秀作品

  在东丰县,有一座醒目的现代建筑,这就是东丰中国农民画馆。李家两兄弟的工作室就设在农民画馆的一楼,这是东丰县专门为他们开设的,这里也成为当地农民画爱好者交流的“沙龙”。虽说现在两兄弟的作品被各大美术馆、拍卖行争相收藏、收购,但他们最记挂的还是如何为农民画培养后备人才这件大事。

  现在,两兄弟已经退休了,他们经常来到这里为想学画的农民免费传授技艺。李俊敏说,农民画是农耕文化的载体,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把农耕文化的形象活化、固化,保留下来,传承下去,也能为后人留住一份乡愁、延续一段乡情。

农民画《都要下蛋》

  让李俊敏、李俊杰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投身到农民画创作中,“农忙时扛锄种地,农闲时拿笔写意”,通过政府牵头搞营销,举办全国性的农民画展推介、注册全县统一的农民画商标,东丰农民画打开了市场、找到了销路。目前,东丰农民画作者已达到5万多人,其中学生作者占了一大半,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

  小小的农民画,给了东丰农民一块可以用画笔耕耘的“黑土地”。而这片土地早已是一片“稻谷飘香”。

东丰农民画家

  短评

  乡村艺术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守护

  晁向荣

  “几笔勾勒似云锦,点墨绘出心中情”,以李俊敏、李俊杰为代表的吉林东丰农民画作者们,不仅在黑土地上耕种粮食,还收获了艺术。作为从土地中生长出的民间绘画形式,农民画植根乡村环境,贴近农民生活,生动反映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可谓生产劳动和艺术追求的结晶。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土地,“五谷不分”不再仅是城市人的标签,农村娃不识稼穑的情况也不少见,农民画的继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人笔下的农民画渐渐少了“农味儿”,让李俊敏、李俊杰两位农民画家倍感遗憾。

  艺术来源于生活。李俊敏、李俊杰自小从彩棚画、毛草纸画等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在黑土地里寻找灵感,将乡风民俗元素归于笔下,致力于描述农家生活,将农民心中的酸甜苦辣浓缩于一方小小的画纸,这不仅仅是靠天赋,更多的是常年扎根于乡村、用双手触碰泥土得来的结果。因此,要想让农民画焕发光彩、经久不息、持续给农人的生产生活带来美好体验,就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亲近乡村、品味乡村、守护乡村,在泥土中不断汲取创作的养分。

  李俊敏、李俊杰两兄弟用数十年的努力使东丰农民画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东丰县委县政府又通过发展队伍、政府推动、人才培养等办法为画乡建设保驾护航,擦亮了这张名片;接下来就是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涌现出更多的好作品。

  李家兄弟退休后发挥余热,指导青年农民创作农民画固然重要,但是,把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的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身上也是不现实的。创造更好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留住乡村青年,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参与到描绘家乡、赞美家乡的活动中来,地方文化品牌才能持续闪亮,乡村文化才能得以发扬和传承。这不仅仅是对农民画的守护、对乡村文化的继承,更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农村这个艺术的富矿需要更多的李俊敏、李俊杰来守护。

  总策划:史敏

  本期策划:舒晶晶

  本期采访撰稿:晁向荣

  本期摄影摄像:晁向荣

  本期责编:舒晶晶

  新媒体编辑:汪群均、曹畅

  新媒体制作:白晨

  监制:刘智力

责编:王永珍

相关新闻

精彩博文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