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吉林分网

焦点新闻 | 今日吉林 | 财经 | 文化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老长影:银幕之外的往事

2018-03-27 11:00   来源:长春晚报    打印本页 关闭

    

长春电影制片厂厂址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1118号。红旗街是长春市繁华的所在,是金街,也曾是长春历史的重要发生地。从1937年“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旧址”在此安家落户、图谋文化侵略开始,这里就与电影产生联系。在那个国破山河在,满纸辛酸泪的年代里,这个号称当年亚洲最大的电影企业,生产的影片、扶植的演员,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殖民色彩。世人蒙羞之时,更砥砺了还我河山的心气和壮举。后人查验历史,辨析了忠奸善恶的途径与本质。

  日本战败,“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旧址”看守理事和田日出吉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移交权力和资产。我党干部赵东黎、刘健民等人串联、争取、团结了一大批演职人员和技术骨干,还有一些日本艺术和技术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筹备,在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以我党为领导骨干的东北电影公司。

  1946年5月,东北电影公司迁至黑龙江省鹤岗市。同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初,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这期间,长春经历了解放战争的洗礼,逼退了国民党10万守军,使得长春和平解放。在此过程中,国民党在长春搞起了“杀民养兵”政策,使得长春城内的老百姓无以为生。说起这段历史时,年过八旬的郭剑老人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回忆。他说:“国民党当时的政策是不允许青壮年出城,他们还准备抓青壮年当兵呢,为了出城我就得化装成病人。当时,病人也多,国民党也就没细过问,我也就跟着蒙混过关。22点左右,我们在今天长影大门口附近的一处破败的房子里见到了一位个子不高,30来岁的神秘人。每人向那位神秘人缴纳了2元大洋之后,神秘人对我们说:‘我怎么走,你们就怎么走,有人被打死了也不要吱声,要是吱声咱们都得被打死!’也不知具体走了哪几条路,也不知绕了多少个弯,我们一家人在早上天刚发亮的时候走到了今天的黑嘴子附近,出了城,听到了解放军的起床号,心里那个亮堂劲儿呀,就不用说了!”

  1955年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改名长春电影制片厂。从此,新中国电影摇篮的名字里有了“长春”二字,长春也因长影的茁壮发展而提升美誉度,成为闻名遐迩的“电影城”。

  建筑,是一道老菜,飘溢着往事

  人们愿意把建筑喻为凝固的乐章,我更愿意把建筑形容为一道老菜,多少年后,不管人们是否能够吃到这道菜,但是看见记录这道菜的文字、影像时,都会在嘴角边溢出“就是这个味”!

  长影是一座老的建筑群,那些房间里飘溢着多少故事,又是怎为外人所道呢?历史真相,永远是亲历者最为清楚,亲见者和亲闻者所知,终归是有限的。然而,即使有限,也应抓紧记录和保护,否则只会缓缓地淡忘。

  在长影诸多历史建筑中,小白楼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因为它的神秘,更不是因为它的瑰丽。也许只是因为,它是可以浓缩老长影历史的一个念想。

  小白楼坐落在长影东北角。上下两层,一层面积616平方米,有半圆型花厅,大小7间居室。楼上面积320平方米,大小房间9处。楼内房间结构各异,自成格局。楼后一排平房,设有厨房、餐厅、卫生间及三大间居室。宽敞的走廊,墙壁白垩泥塑,棕色的门窗,显得素雅庄重。右有假山池塘,周边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空气清爽,周边静谧。

  据史料记载,小白楼是伪满治安部(后改为伪军事部)大臣于琛澂的别墅,于琛澂当年建这座小楼的目的是为了给他的儿子结婚用,所以,该楼大门的横梁上,有个一米见方的“喜”字。1943年,“满映”(“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的简称)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这座小白楼,这里成为“满映”理事长、大特务甘粕正彦的别墅和“满映”高级演职人员的文艺沙龙所在。

  关于这次买卖,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某天,伪满大臣于琛澂在别墅里睡觉,被“满映”演员们吵闹的声音唤醒,演员们被于琛澂的卫兵严厉呵斥,甘粕正彦光火了,立刻强迫于琛澂把房子卖给邻居“满映”,改为“满映”高级人员的俱乐部。然而造物弄人,甘粕正彦最后竟在这栋强行买来的小白楼内自杀。

  之于新中国电影,小白楼则闪熠着璀璨的光芒。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生产的《桥》《白毛女》《钢铁战士》《草原上的人们》《董存瑞》《上甘岭》《甲午风云》《刘三姐》等,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创业》《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红牡丹》《开国大典》等优秀影片,都在小白楼中诞生。1959年,长影总编辑室迁入小白楼办公,享誉全国的《电影文学》也在此创刊,很多著名编剧和作者常年在此进行创作,小白楼成为中国电影人的艺术圣殿。陈立德、张笑天、乔羽、张天民等人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

  长影还有一处老建筑也曾演绎出跌宕的历史,这个老建筑的名字叫“湖西会馆”。据市政协文史专员房友良介绍, 根据1940年5月制定的“国都”建设计划,在映画街(今湖西路)附近建设一个14195平方米的湖西小公园,并决定在其中心兴建一栋用于集会休息的场所,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计划投资96600元。同年,甘粕正彦提出“完善建筑物的设施并为拍摄电影之用,既适合一般民众集会,又可用于摄影”,为此捐款50000元。1941年11月,该建筑建成,命名“湖西会馆”,由满洲映画协会负责管理。

  “湖西会馆”由日本人福永祥良设计,竹中组负责施工,整个建筑为二层结构,建筑在布局上打破了传统的方整空间概念,造型高低错落,收放自如,并通过落地窗和室外的平台形成内外空间的呼应。建筑内部设有高级的放映厅、宴会厅、咖啡间、酒吧、会茶室等。

  “湖西会馆”毁于长春解放战争时期,原建筑仅残存一面墙体,解放后被长春电影制片厂用于拍摄爆炸品, 20世纪80年代,长影在湖西路一侧兴建了长影电影宫,是长影建造的一个外景基地,并在会馆的旧址上修建了“球幕电影”放映厅。

  明星,是一卷画,浓妆淡抹总相宜

  长影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电影生产基地,曾经拍摄过近千部电影。长影的电影创作历史历经数个高潮,在1954年至1957年拍摄了《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虎穴追踪》《寂静的山林》《青春的脚步》等;在1958年至1960年,又拍摄了《党的女儿》《红孩子》《刘三姐》《花好月圆》《三年早知道》《铁道卫士》等; 在1961年至1965年,又拍摄了《达吉和她的父亲》《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满意不满意》《英雄儿女》《兵临城下》《独立大队》等;在1977年至1985年,长影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吉鸿昌》《太阳和人》《人到中年》《不该发生的故事》《在被告后面》《飞来的仙鹤》《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等影片,这些著名的影片,几乎每一部都铭刻在中国电影的殿堂上。其中长影拍摄的《保密局的枪声》,更是缔造了六亿人观影的历史记录。

  长影不仅生产优秀的影片,也通过优秀的影片培养了很多电影明星。刘烨在上大学期间,受到许多同学们的艳羡。因为刘烨父亲是长影的灯光师,家就住在长影大院里,很多出了名的演员和刘烨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刘烨自己也曾说过“我喜欢‘长影子弟’这个称呼,我为身为一个长影子弟感到骄傲。”

  的确,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培养了许多享誉全国甚至是誉满全球的电影明星。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城市电影院中,曾悬挂过22位神采奕奕的优秀男女电影演员的大幅黑白照片。这“22大明星”中,就有长影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和金迪。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李亚林扮演的高振武(《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庞学勤扮演的雷振林(《战火中的青春》),张圆扮演的孙莹(《地下尖兵》),金迪扮演的孔淑贞(《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长影培养的知名影星还有——陈强、葛存壮、于蓝、郭振清、梁音、姜黎黎、李默然、陈汝彬、浦克、叶琳朗、方化、任伟民、宋晓英、姜黎黎、方舒、张金玲、刘晓庆、林芳兵、张百爽、傅艺伟、林强、姜文、刘威、潘虹……几乎,中国所有有名气的演员,都有长影培养的影子。

  长影,是长春的,更是中国的。

  长影,一个时代的记忆,正在人们的脑海里复苏、奔流。长春,一个城市的历史,也因此正在与数亿国民的成长记忆契合、交融。

  附:“22大明星”中长影明星简介

  李亚林——电影演员、导演。1953年毕业于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演员班,1955年调到长影。在这里,李亚林第一次参加了《虎穴追踪》的拍摄,扮演一个狡猾、毒辣但又很虚弱的特务,由此走上银幕。此后,他参加拍摄了《列车飞奔》《芦笙恋歌》《神秘的旅伴》《患难之交》等影片。1998年,李亚林因病去世。

  庞学勤——1956年来到长影,用他的话说,就是几乎一生都是和长影一起走过的。他先后在《边寨烽火》《战火中的青春》《甲午风云》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战火中的青春》里,他扮演我军指挥员雷振林。

  张圆——1958年调到长影,先后参加拍摄《羌笛颂》《兵临城下》《景颇姑娘》等影片。此后成为导演,与薛彦东合作导演《红牡丹》,与于彦夫合作导演《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等影片。2000年8月10日病逝。

  金迪——原名金慧琴,曾用名金秋。1959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饰演农村女青年孔淑贞。1975年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先后在《我的十个同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影片中饰演角色。

 

责编:王永珍

相关新闻

精彩博文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