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吉林分网

焦点新闻 | 今日吉林 | 财经 | 文化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先生千古 “乡愁”永存

2017-12-15 13:29   来源:央广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央广网北京12月15日消息(记者刘祎辰)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首《乡愁》,是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著名诗篇。昨天(14日),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岁。那个将浓浓乡愁浅浅吟唱到每个人心里的诗人,离开了。

  写下《乡愁》的1971年,余光中43岁。重返故里对于当时已经离开大陆20年的他来说,犹如镜花水月。写下这首诗,余光中只用了20分钟。谈到这样的一气呵成,他说:“虽然20分钟就写好了,可是这种感情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20多年。”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便捷,余光中终于得以先后返回到自己被战争时局驱使、辗转生活过的各个地方。2012年,他终于踏进阔别半个世纪的江南春雨中。青荇游荡的苏州河道,轻轻哼唱的摇橹船娘,老人家不自觉地跟着哼起了旧日的歌谣。余光中说:“我小时候住在学校里面,离家,写信给妈妈;我结婚没多久去美国读书,太太在台湾;后来我母亲就死在台湾,所以就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最后才写到海峡,从个人经验写到民族经验。”

  《乡愁》诗名之盛,在一些人眼中似乎就等同于余光中一生成就的绝大部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有人说,岛内文学的半壁江山,都有着余光中所提携的后辈们的身影。这话或许未必严谨,但先生与友人创办的蓝星诗社,对于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为现代诗寻找自己的韵律,是先生所希望的。

  佛光大学教授黄维樑说:“格律诗有绝句有律诗,格律要求很严。到了后来提倡新诗了,就是自由诗。余光中先生对于很多自由诗、新诗很不以为然,认为就是乱写。他说假如自由诗变成只有自由没有诗了,就是堕落了。”

  余光中热爱并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直到去年,他还公开反对蔡英文政府在课纲中大幅压低文言文比例。他说:“如果我没有文言文的背景,也做不出好文章。”因此余光中的诗,韵律轻洁,特别适于吟唱。1975年,台湾歌手杨弦首度将《乡愁四韵》、《江湖上》等多首诗谱成民歌,掀起一股校园民歌风潮。

  资深广播人陶晓清说:“在余老师写的作品里,有些一看就是绝对可以唱的。当时杨弦把余老师的作品谱成曲的时候,他一点都没想说要去做一个民歌之父,我相信他只是被余老师的诗所感动。有一些东西他认为可以唱出来,就做了这件事,没想到就引发了后来台湾的校园民歌热潮。”

  近十几年,余光中本人也不止一次被邀请回到故乡吟诵诗篇,大多数是《乡愁》。不过,生活过的地方,在余光中诗句中的留影又何止一处。比如翻开先生的浩浩诗集,还可以看到一些被特别标注了“用四川乡音朗诵”的诗,比如《扬子江船夫曲》。他本人也曾用四川方言,吟诵这首诗。

  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嗨哟,嗨哟,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

  四川,是余光中因抗战从南京离开后,度过了少年时代的地方。而他的夫人范我存年少时也在乐山读书,于是携手走过60多年的夫妻二人,对话时一直都是使用四川乡音。而与夫人的相识相恋,还促使余光中开启了他一生的另一个事业——翻译。夫人家中的《梵高传》,是他第一部进行翻译的蓝本。稿子的一面写着译文,另一面便是情书。

  余光中说:“她家有这本书的原文。我翻译好了她也帮我抄录,她不但是我的内助,也是我的外助,很多对外的事情她也负担起来。”

  直到去世前不久,余光中先生还在坚持写作,他称妻子为自己的缪斯女神。时间并不曾格外仁慈,岁月的刀斧刻下皱纹,但诗人看到妻子手腕上的羊脂玉镯,依然满含深情地写下诗篇《问玉镯》,“问什么呢?就是你这个玉真漂亮,现在戴在一个玉人身上,相得益彰。你可以分享她的体温,她可以分享你的温润。”

  热爱着、创作着、被人追念着,诗人就这样远离了,但他的诗作仍将流传于人们的心间——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眼中没有海峡,只有故土。

责编:王永珍

相关新闻

精彩博文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