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吉林分网

焦点新闻 | 今日吉林 | 财经 | 文化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首部反电信诈骗电影热映

2017-12-11 12:32   来源:中国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国内首部反电信诈骗电影《巨额来电》8日正式上映。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因这部电影而引发的“为何被骗”的讨论也日渐激烈。网友的回答,指向了滋生电信诈骗的土壤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关键挑战。

  

  电信诈骗预警频频

  近10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在电信诈骗开始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对电信诈骗立案59万起,环比上升32.5%,共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

  为有效防范、精确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如中央综治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若干意见》,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同时,全国各地建立反诈骗中心,建立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颁布多项法规政策。

  公安部刑侦局曾归纳出48种常见的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如:冒充房东短信诈骗、虚构绑架诈骗、电话欠费诈骗、购物退税诈骗等等。其中,使用电话类的占63.3%,使用短信占14.8%,使用网络的占19.6%。

  尽管预警频频,根据第三方报告(《2017年第三季度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报告》),2017年第三季度仍监测到全国诈骗电话拨打1.97亿次,收到诈骗短信556万人,造成损失44.1亿元,发生诈骗案件12.7万件,单案件平均损失为3.5万元。

  在电话诈骗、网络诈骗和短信诈骗三种基本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中,电话诈骗比例达 72.9%。而在电话诈骗中,平均敲诈金额达到 13.8 万元。损失金额TOP3也均为电话仿冒公检法诈骗案,事主分别遭受800万元、490万元、435万元的财产损失。

  电影《巨额来电》取材自公安部备案的诈骗案件,全面展现了电信诈骗团伙的作案流程,包括购买信息、筹划脚本、实施不同类型诈骗等环节。电影以一名遭遇电信诈骗的老人跳楼身亡开场,讲述了多个基于真实事件的案例。其中既包括与“徐玉玉事件”类似的大学生助学金诈骗案,也有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名义,以涉洗钱、偷税漏税为借口对商人实施电信诈骗的案例。诈骗团伙负责人甚至与人约定,30天内诈骗1亿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接到过“中奖”、“退税”、“到领导办公室来一趟”等等诈骗电话,而近年来多个高达上千万元的电信诈骗案例也引起了公众对这类犯罪团伙“工作流程”的好奇。《巨额来电》在院线的高排片,正是来自这种观影需求。

  

  诈骗不是“套路”,而是精准投放

  观众观影后的讨论焦点集中:诈骗已成“套路”,为何还能奏效?电信诈骗的实施过程并非无懈可击,而且银行也有警示信息,为何还屡屡有人中招?

  有观众直指个人信息泄露:“我2009年高考,但直到今年还是每到7月份都会有陌生电话给我爸手机打电话,问我高考成绩怎么样,要不要去某某大学上学。被骗,首先是因为信息被泄露了。”

  据新华社记者在多地反诈骗中心了解到,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0%以上是违法分子靠掌握公民详细信息进行的精准诈骗。

  几年前,只要记住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就可能识破网络诈骗,例如不贪小便宜、严守账号密码、不去陌生网站购物等等,但如今,骗术也在升级换代、量身定制,结合大量被泄露的个人信息,骗子们可以编造出一些针对性极强的诈骗话术,让人防不胜防。

  正如电影《巨额来电》中所展现的,每天开工之前,犯罪分子都会拿到一份资料,有受害者的电话、基本信息以及“脚本”资料。每一次诈骗都是从犯罪集团购买信息开始的。

  电影中负责训练电话诈骗新手的女主角很直白:“核心就是围绕着他们的利益,不管是他们想要得到的利,还是他们害怕失去的益。”

  

  “骗子有详细的个人信息做基础,一些精心设计的骗术,就正好能够戳中被骗者的‘痛点’。”有观众分析说,“贪心、恐惧或者是急迫的需要,就不再是泛泛而论,而是直接针对电话那端茫然无知的受害者。”

  “现在的诈骗早已不是那么简单,而是像一个公司一样,有很多部门和很多人分工、合作。”曾到公安部门了解情况的《巨额来电》导演彭顺说,诈骗者之所以屡屡得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像我们导演特别给一个演员量身定做剧本”一样设定诈骗计划,通过详细的个人资料设计情节,给人“下套”。

  有报道称,诈骗已是一个涉及上百万从业者的黑色“产业链”,分工细致明确,日益专业化。即便是手法最简单的网络诈骗,也至少需要10个人的犯罪团伙。网络诈骗可划分出包括钓鱼编辑、木马开发、盗库黑客、电话诈骗经理、短信群发商、在线推广技师、财务会计师等多达15个不同工种。而他们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点,相互之间并不认识,因此很容易躲避追查。

  同时,借助日益普及的网络工具,骗术“迭代”迅速,一些金融、消费等领域的新业态、新政策刚刚出台,就会有针对这些的新骗术问世。

  诈骗背后的社会痛点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形势严峻,最明显的就是电信网络诈骗频发,其主要原因是个人信息的泄漏。”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胡传平此前曾这样表示。

  新华社近日的一篇报道说,精准诈骗来自信息泄漏,而从已破获案件看,“内鬼”监守自盗和黑客攻击仍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

  这篇报道说,非法获取、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已形成黑色产业链。一方面,大数据营销使得各类广告公司、大数据运营商、保险公司、中介公司等机构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存在庞大需求;另一方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为电信网络诈骗、金融诈骗、敲诈勒索等提供了作案便利,这是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根据买方的需求,在互联网上能精准买到相应的个人信息。在影片中,诈骗犯罪分子从专门负责倒卖信息的“菜头”手中得到需要的精确信息。在现实中,根据信息质量和倒卖的层级,从几分钱一条到几百元一条,价格不等。“含金量高”的个人信息价格较高,新开楼盘业主、新购车辆车主、新生儿、入学新生、新近下单的网络购物订单等“鲜活”信息,单条能卖到十几元乃至数十元。

   

  《巨额来电》网上讨论区有网友说,去妇产科做一次检查,立刻就会收到一大堆海外生子服务机构的电话。

  从公安机关破获和法院判决的案例看,车辆、征信报告、银行账户、房产、教育、医疗等信息成为“抢手货”,相关部门内部人员监守自盗案件时有发生。

  观众也把问题指向了运营商和银行,比如刚购买新的电话号就开始接到诈骗电话,还有骗子可以清楚地说出自己的银行卡号

  黑客攻击窃取个人信息也呈增长趋势。正如《巨额来电》中所说,“只要上网,就会留下痕迹。”

  个人信息泄露不只发生在网上。“此前从来没接过诈骗电话,感觉在一个宾馆留过身份证复印件后信息就被出卖了,经常接到诈骗电话。”有观众说。

  还有观众以自己的受骗经历说明,银行办理银行卡有很多漏洞,正如影片中所说的,专门有出售银行卡的“卡头”以及通过银行卡网络将资金分解、转账和快速提取的“水房”。

  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利用非法购买、收受的公民个人信息获利5万元以上等情形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等情形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面临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后果。

  对于“为何被骗”,许多观众也提到了自身问题:“阿海冒充检察院以查逃税漏税敲诈商人,商人立马上当受骗。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一是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二是中老年人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要么贪小便宜,要么过于宠溺儿女,一条短信过去就转账打钱了。”

  还有如贷款诈骗等,受害人往往被更方便的低息贷款所诱惑,而不考虑为何会出现这种违反规定、程序的“好事”。公安部门也曾警示:“凡事多一分冷静,少一分急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贪心。”

  “这么多人上当,是因为骗子很高明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一位网友的结论概括了“为何被骗”的原因。(转载自新华社客户端)

  

责编:王永珍

相关新闻

精彩博文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