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吉林分网

焦点新闻 | 今日吉林 | 财经 | 文化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冯骥才:拉着生命的马车不放手

2017-09-25 15:44   来源:人民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冯骥才画作《激荡》
  冯骥才72岁本命年时,母亲为他亲手缝了一条红腰带 冯骥才工作室供图

  冯骥才小传

  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后入文坛。1990年投入城市文化抢救。2002年发起并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2年倡议国家紧急保护古村落。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

  75岁的冯骥才是个大孝子。多年来,只要在天津,他每个周二周六晚上一定提前一小时下班,去看母亲。他说,母亲老了,我要把她当女儿珍惜!而母亲则提前梳妆打扮,有时穿上旗袍,等候儿子……

  孝子 冯骥才

  冯骥才是个大忙人,写作,绘画,投身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工作,带研究生和博士生……可冯骥才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平时只要他在天津,周二周六这两天的下午5时后,他们是不会打扰、耽搁他的。

  冯骥才说,一般去北京等地的短途出差,他都不告诉母亲,以免老人家惦记。“必须给她安全感,让她知道,我随叫随到。”如果出差时间长不能去看母亲,他会每天给母亲打好几个电话,随时“汇报情况”,让母亲心安。

  儿子去之前,99岁的冯母必定梳妆打扮,有时还穿上旗袍,等候儿子。儿子自然领会母亲的心意——希望以最好的状态、最佳的面貌和儿子相处,让儿子觉得她很精神,很健康,让他放心。

  冯骥才动情地说,现在母亲是我的女儿!母亲老了,我把他当女儿一样爱惜她,搁在手心里,保护她……

  记者问他:“19日那天是周二,您陪伴母亲的日子,您一整天在会场,研讨会晚上7时多才结束,没能去看老人家,妈妈怎么说?”冯骥才拿起手机,快速滑动屏幕,满脸笑着说:你看,她一早给我发来微信——今天风和日丽……我心系大会。这是一封简短的贺信,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信任、自豪和开心之情从屏幕里扑面而来。

  提到母亲,冯骥才的表情是柔和的,暖意十足的,他又从手机里找出一张照片给记者看,“我母亲前几天刚出院,这是和医生的合影。”照片里,老人微笑端坐,银丝柔顺,戴一条水粉色长丝巾,眼神清透,清雅温婉。冯骥才说,“母亲马上100岁了。我要和家里人商量给母亲过生日。”看着妈妈的照片,聊着和妈妈相处的时光,冯骥才时而像个大家长,时而又像个小孩子。

  赤子 冯骥才

  一湾池水锦鲤悠游,一座明代木结构门楣,木质斗拱飞檐,徐志摩塑像静立树间,几何形状的架构空透处的天空蓝得纯粹。这里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现代主义风格掩映下的一个微型村落,这里承载着冯骥才的人文理想。一墙之隔,走进院子,人就会霎时安静下来,随着它的创建人一起,慢下来,思考,审视。

  冯骥才是著名作家,同时也是颇有造诣的画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冯骥才在全国举办个人巡回画展,画展间隙他总爱四处逛逛、探访当地有名的民间艺术。一次民间采风中,他发现,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亟待保护。从那时起,他冲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开始另一个事业。

  冯骥才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为各项文保事项闪转腾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缺乏专家,他便身体力行,“把书桌搬到田野上”,带领专家组奔波在田间地头。筹措资金出现困难,他一着急就卖画。1991年12月,在周庄发现柳亚子南社的活动场所——迷楼面临拆除,他立刻卖画促使其得以保存。这些年,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记不清卖了多少幅画。研究院刚创建时,冯骥才邀请莫言和余华前来,说话间有人找他谈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他放下电话,撇下两位老朋友,坐车去了北京。

  冯骥才说,2013年在法国演讲时说要保护中国的古村落,法国人不相信他已70岁出头。他说:“我也经常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年龄的人永远是年轻的。这里有两方面使然。一是,我永远与现实,与生活,与生活的前沿,与生活的问题纠结在一起,我一直在生活的漩涡里,不会觉得自己老了。二是,我在大学里,与年轻人在一起,培养研究生、博士,充满活力。”

  充满激情的冯骥才说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他的理想是文明,“我所有的写作、所做的文化遗产保护都是为了更加文明。”

  汉子 冯骥才

  冯骥才的朋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冯”。在大家的眼中心里,所谓“大”,不仅因为他身材高大,也因为“他的生命和事业确实是大的,是辽阔的”,他的格局和气度是大的,他有真正的家国情怀。

  冯骥才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的《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等小说被认为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他的《三寸金莲》《炮打双灯》《神鞭》等,从地域传统和民间经验中别开生面,创造了传奇性、具有丰厚文化意涵的艺术世界。

  冯骥才是一位中国文化遗产的执着守护者。他意识到不管经济变化来得多么快,多么令人欣喜,有些事物必须珍重地传承下去,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凝结着前人的灵感和心意的雕塑,那些世代相传的故事和歌谣,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是我们得自前人也必须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现在,中国已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而冯骥才正是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最初倡议者。

  冯骥才说:最有力量的是我们的脊梁,知识分子是脊梁里最有力的那块骨头。我今年75岁了,不知不觉进入人生的下一个季节,如何演奏好这一乐章,必须要总结自己,要活得明白。我自己还有理想,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我是跨界的,大家说我赶着四驾马车: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这些年,我拉的每一驾马车都没有放手,我也不会停止。       

责编:王永珍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