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5月9日消息(记者郭东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新时代创新型的老师还可以是什么样?

“他总能在讲授各知识点时,讲解普适性的知识结构与原理,使我们能纲举目张、深化理解。”吴波的学生这样说。

“他习惯带着研究者的视角来审视生物课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有种‘跳出教育看教育’的‘专家’高度。”吴波的同事这样说。

“他突破了以往中小学教师经验式探索的模式,关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等前沿、核心性问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吴波的校长这样说。

吴波,是东北师大附中的生物教师,也是东北师范大学2018级教育博士生。2018年以来,他在教学和教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博士的经历,让我不仅学会了在高观点下看待专业知识的结构网络和历史脉络,有了更高一层的精进。学习的目的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一群人的进步。”吴波说。

吴波(左一)带领学生参加第30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央广网发 东北师大供图)

教育博士,我国最高学历层次的教师教育。作为全国首批15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之一,14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始终寻找教育本身的归根溯源之路。

画像!什么是教育博士

“目前,我国教育博士培养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培养模式与教育学博士趋同的问题,培养过程简单照搬教育学博士的课程学习、学术训练、论文指导等环节,进入了盲目追求学术性的误区。要破解这个困境,我们首先要给教育博士‘画个像’。”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邬志辉说。

“教育博士研究生究竟缺什么?”这是东北师范大学实施教育博士项目之初就追问的问题。在进行了充分了解和调研的基础上,东北师范大学明晰了教育博士作为“研究型实践者”的本质内涵。

“我们提出了教育博士思维发展‘两阶段’理论:在第一个阶段,由经验思维上升为理论思维;在第二个阶段,由理论思维上升为智慧思维。”邬志辉说。同时,依托东北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优势,从2018年起,学校探索实施了“教育博士UGS(大学—政府—学校)协同培养综合改革”。

“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和教育家型教师,打造能够扎根基教沃土、具有国际视野,兼备研究力、变革力和领导力的新时代创新型‘师王’。”邬志辉说。

解题!多措并举构建培养体系

“教育博士UGS(大学—政府—学校)协同培养综合改革”的第一环是招生方式。2018年,东师针对教育博士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率先试行了“单位推荐—大学考核”的招生方式。

深圳实验学校赵广瑞老师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我之前就有想要读博深造的意向,但一直怕深造学习和工作时间相冲突。这次是教育局选派我参加东北师大教育博士选拔,有了组织的支持,我毫不犹豫地就提交了申请。”赵老师说。

2021级教育博士开学典礼(央广网发 东北师大供图)

顺利进入拟录取名单之后,赵广瑞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师的信。“我们管这个叫‘四个一’,即一封信、一份书单、脱产一年学习、每人一份管理档案。”东师教育学部吕立杰部长介绍说,档案袋里面包括入学前的读书笔记、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课程作业、WorkshopI-III报告、开题报告、学术会议与交流报告、论文年度进展报告、预答辩报告等。学校根据档案袋内容完成进度,加强过程评价并定期发布学业预警。

这种“全过程、进阶式”的学术训练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博士由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由工作方法向研究方法、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变。此外,“模块化、宽视野、选择性”的课程体系、“组群学习、全程跟踪”的指导组制度、以“工作站”为核心的协同培养机制等举措同时发力,也让东师的教育博士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以前我还担心自己离得远、理论基础薄弱,来了东师之后,跨学科的教育博士论文指导小组真的让我找到了‘群’。导师组内的老师既有擅长理论研究的,又有精通研究方法的,同时也有来自一线的名家导师,组内的10位小伙伴也常常能互相启发,高效合作,共同开展研究,极大地带动了我的研究热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柴璐璐博士说。

交卷!4年改革硕果累累

“我们与东北师大共建教育博士工作站,已先后招收培养了44名能够扎根深圳教育沃土的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以及创新型教育青年领军人才,在读博士生中已经有20名学生先后承担了深圳市教科研攻关项目。”深圳市教育局陈秋明局长发来感谢函中这样写道。

第一届全球基础教育论坛(央广网发 东北师大供图)

“教育博士UGS(大学—政府—学校)协同培养综合改革”通过4年的改革实践,教育博士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改革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教育博士几乎人人都有项目,人人参与项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说,“我们的教育博士在国家、省级平台上做学术报告。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创新实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等都有教育博士生展示实践研究成果的身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博士毕业生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不胜枚举。

“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这是国家对卓越教师培养提出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用创新模式,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编辑:杨海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