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吉林分网

焦点新闻 | 今日吉林 | 财经 | 文化

 首页 > 财经 > 正文

1380家企业发起质量诚信倡议

2014-09-26 08: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全国质量月的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论坛”25日在北京召开。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委指导,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图为首届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论坛主席台。中国经济网 裴小阁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5日讯 (记者 段丹峰)在今年的全国质量月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强调要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提出“放 管 治”三位一体的质量发展路径,中国质量发展进入空前波澜壮阔的时代。在此大背景下,9月25日上午,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独家承办的以“关注消费品质量安全 迈向中国质量新时代”为宗旨的首届“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论坛”在京召开,这是当前我国消费品质量安全领域规格最高的一次专业论坛。 >>>点击进入直播专题

  据悉,此次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论坛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委指导下,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由阿里巴巴集团、美的集团支持,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家电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等共同协办。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立足以质取胜”、“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在刚刚闭幕的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提出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推动中国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并提出了“放 管 治”三位一体的质量发展路径。 

  “质量兴则企业兴,企业强则国家强”。中国质量发展进入空前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国正在由消费品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品制造业强国转变,消费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趋好的同时,消费品质量安全事件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2014 上半年,工商系统针对手机、服装、儿童用品等消费品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共查处商品消费案件4.3万件,案值高达2.3亿元。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运行呈现新常态,对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质量的提升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张沁荣亦表示,保障消费品质量安全,保的就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的就是民生底线。消费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难以实现,也会引起消费者的怨言,引发社会不满,消费品质量安全不仅关乎民生、关乎经济转型升级、还关乎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等方面。 

  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领导、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部委领导同志、行业协会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经济日报社领导出席了论坛,并就“消费品安全现实问题和政府治理情况”进行了交流,深入分析了消费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动员全社会聚焦消费品安全,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制度,完善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的长效风险监控机制,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此外,本次论坛还与协办单位之一的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组织全国1380家企业共同发起2014年全国“质量月”企业质量诚信倡议专题活动,并在现场发布了《恪守质量诚信 践行社会责任 推动“三个转变” 建设质量强国——2014年全国“质量月”企业质量诚信专题活动倡议书》,唱响了中国质量好声音,将全民重视质量诚信推向新的高潮。 

  对此,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负责人张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协会多年来一直在倡导企业质量诚信,旨在推动作为质量第一负责人的企业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积极把对法律负责、实现企业盈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同时也呼吁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共同保障消费品质量安全。” 

  作为支持单位的代表,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总监倪良看来,下一阶段的主要精力要放在“主动出击”上,通过神秘抽检和投诉分析等环节,快速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我们集团已经形成了共识,将品质控制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他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在信息共享、联合打假方面给予电商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企业代表的美的集团品质总监肖中孝亦表示,消费品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而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应该承担起这份重任,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环节,直到消费服务环节都要保障好消费者的权益,这样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信赖,立于不败之地。 

  附:2014年全国“质量月”企业质量诚信倡议专题活动倡议书全文

  恪守质量诚信 践行社会责任 推动“三个转变” 建设质量强国 

  2014年全国“质量月”企业质量诚信倡议专题活动倡议书 

  (2014年9月·北京) 

  为深入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促进社会质量共治,推动建设质量强国,按照《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国办发〔2014〕18号)的部署,质检总局会同37个部门在2014年9月共同开展以“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为主题的201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 

  201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指导思想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上来,动员全社会增强质量意识,积极参与质量强国建设事业,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质量竞争力,提升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有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质量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的基础。我们作为各行业、各区域的中国质量诚信倡议优秀典型企业代表,按照质检总局等201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主办单位对“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继续组织开展‘企业质量诚信倡议’专题活动,引导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安排,积极响应201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号召,自愿参加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作为质量检验行业组织和质量专业社团机构在201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中继续组织开展的“企业质量诚信倡议”专题活动。为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凝聚社会力量,促进质量共治,提升中国质量总体水平,我们谨此以“恪守质量诚信,践行社会责任”为主题向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发出如下倡议: 

  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企业管理层要有明确的质量主体责任思想和目标,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企业要针对顾客的需求、法律法规的要求、环境因素和能源因素及危害因素来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计量、标准和质量管理,将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切实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质量竞争力,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提高质量的抓手,切实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扭转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状况。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研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积极应用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努力把企业发展为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 

  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行业骨干企业要成为国际标准制订的主要参与者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实施主体,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提升整体质量水平。发挥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提升作用,制定企业联盟标准,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努力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和市场服务能力,推动行业整体技术升级、品质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质量竞争力。 

  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强化以确保质量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企业要积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者、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坚信并笃行“质量搞好了是最大的效益,质量搞不好就是最大的成本”、“以质量树立品牌,以服务赢取客户”的理念。企业要适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创造综合价值,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 

  积极推进质量社会共治。质量安全人人有责,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质量升级和质量安全,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企业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这就决定了企业也是质量共治的主体,企业要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企业界的同仁们:当今世界质量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质量发展现状表明,不仅有许多国家都把质量上升到战略层面,而且质量基础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也日益广泛。针对我国质量的基础还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一些生产经营者质量诚信缺失等问题,我们必须把质量工作摆上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企业主体作用,必须遵守市场秩序,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基础建设,创新标准、铸就品牌、树立信誉、提高质量,按照更高的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重视质量的企业就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提高质量,主体在企业;质量出问题,根子也在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最重要的是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我们企业都应该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努力将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企业的行为准则,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把诚信守法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把夯实基础作为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把创新驱动作为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保证的法律责任,切实落实诚信经营的社会责任,切实落实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管理责任,切实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建立健全售后服务制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积极履行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诠释质量责任的内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做出我们企业界的积极贡献。 

  全社会的朋友们:全国“质量月”活动,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国家强必须质量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质量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经过全社会多年的共同努力,中国质量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毋庸讳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中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仍不乐观。人民群众既是优质产品的受益者,也是劣质产品的受害者,要形成人人关注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推动质量的社会氛围,仍需要我们去以“新常态”继续努力。 

  新世纪的第2个1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也对质量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实现质量强国梦,既是我们企业界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请社会各界和我们企业界一起来走质量社会共治路线,共同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风尚,共建共享质量强国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质量是诚信的根本,提升质量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只要我们作为提升质量主体责任的企业坚持质量为本、坚持诚信经营、坚持以质取胜,社会各界共同全力推进质量发展,加强质量社会共治,推进建设质量强国,就一定能够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社会氛围,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实现中国梦夯实质量基础!

责编:梁晓双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